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最近在刷短视频时,我偶然看到一段视频,内容是关于老家霍山的一位博主采访当地一位苏轼后人的对话。令我震惊的是,这位后人提到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霍山的苏东坡墓才是真的,河南郏县的那个苏东坡墓才是衣冠冢。”看到这句话,我当时很惊讶,心里还在琢磨,像霍山这样的小地方,怎么和伟大的文学家苏轼产生了联系呢?更何况,苏轼的坟墓竟然说是在霍山?我不禁想起了历史上鹿邑与涡阳争论老子故里那一幕,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背景。于是,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没想到竟然发现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似乎霍山的确有可能是苏东坡的真墓。
说到苏轼,今天几乎所有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国人,都应该对这个名字不陌生。苏轼是他的字,他的别名“东坡”更为人熟知。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书法家、画家,后人通常称他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列为“三苏”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高中进士,随即在政府中担任多个职位,包括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等。后来他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随后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务,曾外放治理杭州、扬州等地,最后被贬至惠州和儋州。直到宋徽宗时,苏轼得到了赦免,北归,但最终于常州病逝。南宋时,他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后代称他为“文忠公”。
展开剩余80%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去世发生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夏季的七月二十八日。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他的去世地点是常州的孙氏馆(今天的“藤花旧馆”)。当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有家人、友人钱世雄以及僧人维林等人。那么,既然苏轼是在常州去世,为什么会葬在河南郏县呢?
苏轼在临终时有遗言:“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因此,苏轼的遗骨在他去世的次年被运往河南郏县安葬,形成了如今被大家熟知的河南郏县的苏东坡墓。然而,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认为作为四川人、在常州去世的苏轼,怎么会选择安葬在这个偏远的河南小县城?
其实,在20世纪,河南郏县曾有过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挖掘出了苏轼的侄子苏适(即苏辙的儿子)的合葬墓。墓志铭上清晰地写着,合葬地点位于郏县汝州境内,这一发现为苏轼墓的地点提供了一些依据。尽管如此,由于缺乏直接的史料证据,仍然有一部分学者和苏轼后人对河南郏县的苏东坡墓存疑,尤其是住在霍山的苏轼后人,他们一致认为,郏县的苏东坡墓不过是衣冠冢。
位于霍山县衡山镇的高桥湾,这个地方虽不大,却在历史上有过一定的名气。这里有一条淠河,它连接着长江和淮河,是古代商贾云集的水道。而正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隐藏着一座苏东坡的坟墓。霍山高桥湾的这座苏东坡墓,占地大约400平方米,墓体由石灰、鹅卵石、糯米汁和桐油等多种材料构建而成。当地老人和文献记载称,墓地曾有一块墓碑,但在文革时期由于“破四旧”运动遭到破坏。直到1987年,苏轼的后人重新立起了墓碑,碑上刻有“文忠公苏东坡之墓”字样,两侧还镌刻着“一任黄州居士,二游赤壁名人”。
霍山、金寨、六安等地居住着超过2000名苏轼后人(其中霍山有苏轼第33、37、39代孙,苏辙第35、38、39代孙),每年清明节时,苏轼的后人都会聚集在一起,祭拜祖先。霍山县档案馆中也保存着一本《苏轼宗谱》,其中记录了苏轼葬于张家湾双山苏家岩的内容。此外,许多生活在霍山的苏轼后人表示,他们听老一辈人讲,霍山的苏东坡墓才是真正的苏轼墓,而河南郏县的苏东坡墓不过是一个衣冠冢。
但在《霍山县志》中的一部分内容中却写道:“霍山东坡墓为衣冠冢。”如此相悖的记载让“霍山东坡墓”是否为真墓的问题更加复杂。那么,霍山的这座苏东坡墓,究竟是衣冠冢,还是苏轼真正的安息地呢?
在短视频中,一位苏轼后人表示,家族的族谱中有明确的记载,苏轼葬于霍山。此外,族谱中还包含了五位帝王的画像,包括宋仁宗、英宗、哲宗等。如果这不是事实,谁又敢在族谱中画上这些帝王的画像呢?
根据苏家代代相传的口述,以及家族族谱的记载,霍山、六安、金寨等地的苏轼后人普遍认为,霍山的苏东坡墓才是真正的苏东坡墓。
当然,也有许多人对此表示质疑。有人指出,苏轼临终时曾言,自己希望葬于河南郏县,而苏轼最终也确实在去世后的第二年被安葬于郏县。那么,为什么会葬在霍山呢?有苏轼后人解释道,当时,苏轼的遗骨是沿水路运输的,经过长江之后,抵达霍山淠河,然后准备继续向北前进。然而,某种原因导致运输无法继续,最终遗骨停留在了霍山的苏家岩一带。由于霍山是苏氏的同宗之地,且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继续北上,遗骨最终葬于此地。后来,苏轼的后人把苏轼的衣物送至郏县,建造了衣冠冢。
正如前文提到的,霍山的淠河曾是通往淮河和长江的水路,这条水路在清朝《霍山县志》中有明确记载。根据苏轼后人的回忆,苏轼葬在霍山的原因,除了上述的运输问题,还有经济困难和政治上的考虑。苏轼在朝中的许多政敌,使得后人担心会有破坏行为,因此他们选择将其安葬在霍山,而将衣冠冢建在郏县。
那么,霍山和苏轼之间究竟有何渊源呢?根据《苏东坡传》记载,苏轼在1092年曾从安徽颍州调往江苏扬州,途中曾考察安徽,甚至到过六安。霍山地区的“潜台赤壁”被认为是他游历时所留下的痕迹,苏轼曾在悬崖上写下了“小赤壁”三个字,这段历史也为霍山与苏轼的联系提供了一些线索。
此外,霍山确实有苏轼的同宗亲人。唐朝的苏味道,他的后裔中有一支就隐居在霍山双山湾的苏家岩。这支后裔与“三苏”同宗,也证明了霍山与苏轼家族的关系。
《霍山县志》中还记载了霍山的“三苏祠”,这是中国第四座三苏祠,虽然在后来的县城建设中被拆除,但它的存在也象征着霍山与苏轼的深厚渊源。
今天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给家乡宣传什么,而是我最近才了解到霍山曾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公司,免费配资网站,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