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服务号)
转自: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服务号
2025 年 7 月,阳光透过窗户落在马涛诊室的一对母女身上。妈妈颅顶一道浅浅的疤痕藏在发丝里 —— 这是 3 年前那场生死劫难留下的印记。谁能想到,眼前容光焕发的妈妈,曾戴着呼吸机在神外ICU 里挣扎,腹中还孕育着生命;这个活泼爱笑的孩子,曾是妈妈的“生死之交”。
孕24周突遭车祸 生命危在旦夕
时间拉回 2022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怀孕6个月的刘女士(化名)陷入昏迷——颅骨骨折、脑出血、呼吸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当地医院紧急为其实施了开颅手术,然而术后,她只能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更揪心的是,她腹中24周的胎儿随时可能因母体创伤而夭折……
这位28 岁的准妈妈被紧急送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此时,她的情况岌岌可危:意识陷入浅昏迷,气管插管连着呼吸机,左侧额颞顶部因外院的急诊开颅手术留下颅骨缺损,而腹中,那个小小的胎儿正隔着肚皮与死神赛跑。
保大还是保小?非选择,全都保
在脑科医院副院长贺世明的带领下,神经外科团队第一时间启动多学科会诊,神经外科、产科、药学部、超声诊疗科等专家迅速集结。一场关乎两条生命的守卫战正式打响。
展开剩余63%最低标准是母子平安,最佳结果是母亲苏醒。神外ICU马涛主任团队的治疗从来不是选择题,保大也保小,活命也要醒!
人体的每一部分不是独立于整体的存在,任何治疗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孕妇不能频繁做 CT,药物要避开胎儿致畸风险,还要随时准备剖宫产。”在维持刘女士生命体征的同时,马涛摸索出“最小辐射检查方案”,用经验代替频繁影像检查,既要稳住产妇颅脑外伤的病情,又要护好腹中胎儿的安全。
胎心监护仪旁,产科医生张珂珂监测宫缩,听胎心,时刻关注准妈妈的情况,小心翼翼呵护珍贵儿;药学部张琰逐字核对用药清单,调整用药时要计算胎儿耐受剂量,将胎儿风险降到最低。
血压、体温、脉搏、呼吸频率等指标稳定了——眼球对光照有反应了——能睁开眼睛了,奇迹正一点点发生。
妈妈,你要活下来,宝宝在等你
谁都知道,这个随时可能早产的宝宝,是支撑妈妈挺下去的最大动力。
“你要活下来,宝宝在等你。”神外ICU护士长韩海静在刘女士耳边说道,日渐清醒的刘女士终于开口了,她缓缓问道:“我的宝宝…还好吗?”
一个月后,刘女士转出神外ICU。当她第一次在病床上听到胎心监护仪里传来强有力的 “咚咚” 声时,眼泪顺着眼角滑落——那是生命与生命的共鸣。
经过精心呵护,胎儿足月后在当地顺利诞生,这是最好的“生命礼物”。
跨越三年的守护
2023 年 2 月 20 日,卸下“妈妈”重担的她再次入院,接受颅骨修补手术。马涛像拼接破碎的拼图,小心翼翼地为她修复缺损的颅骨。
如今,诊室里的母女俩正准备离开,小女孩突然转身,对着马涛挥挥小手。这一幕,让人想起三年来的每个日夜:神外ICU里的监护仪、会诊时翻动的病历、无影灯下专注的眼神…… 从惊心动魄的保胎,到精细入微的颅骨修复,再到三年后的健康复查,这场跨越 1000 多个日夜的守护,不仅保住了两条生命,更拼起了一个家庭的完整。
文字/排版:贺迪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炒股公司,免费配资网站,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