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全红婵母校湛江市体校跳水台上练习的孩子们。陈华清 拍摄
湛江,因水得名,向海而兴,更以“跳水之乡”蜚声世界。在十五运会的号角吹响之际,湛江迎来一部聚焦冠军和海浪的文学作品——陈华清长篇小说《夺冠》。
日前,《夺冠》研讨会在湛江举办。作为一部以多位奥运跳水冠军为原型的文学作品,在十五运会临近、全民关注体育精神的当下,这部作品想传递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它与湛江“向海而兴”的城市气质、与一代代运动员的拼搏底色如何呼应?如何让地域符号与跳水健儿的成长、与城市的海洋基因深度绑定?《南方》杂志对作者陈华清进行了专访。
《夺冠》封面。 受访者供图
作品创作与精神内核
《南方》杂志:从报告文学到长篇小说,您创作《夺冠》的初心既源于全红婵带来的触动,也承载着对湛江跳水百年基因的敬意。在十五运会临近、全民关注体育精神的当下,这部作品想传递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它与湛江“向海而兴”的城市气质、与一代代运动员的拼搏底色如何呼应?
陈华清:从2021年决定写《夺冠》,我多次到全红婵的母校湛江市体校,还有赤坎跳水运动学校等体验生活,听故事。因为居住在赤坎区的海边,每天都能面朝大海,我常想:这片海到底藏着什么力量?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建起赤坎跳水棚、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赤坎游泳场拍摄《女跳水队员》,郑观志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走出国门、跻身世界跳水大赛的女跳水队员,再到全红婵把10米台跳成 “水花消失术”,湛江跳水在百年传承中始终凝聚着“浪里站起”的精气神。
在《夺冠》中,我想传递的是“在浪里站起”的精神,其精神核心可用三个词概括:闯劲、韧性、实劲。
闯劲,是骨子里的东西。海边孩子天生野:赶海时追着螃蟹跑,爬椰子树比谁快,跳水时敢先迈出脚,身体里流淌着不服输的劲。海水是咸的,但梦想是甜的。这种野性,不是蛮干,而是对生命力的自信。
韧性,是摔倒了还能笑着爬起来。湛江人靠海吃海,台风天要抢收渔网,退潮时要赶海求生,骨子里就有股“跟海浪较劲”的韧劲。《夺冠》里何丽红“压膝盖”疼到哭,第二天照样训练,这不仅是运动员的日常,也是湛江这座城市的性格。
实劲,是知道为什么而战。现实中,全红婵说“想赚钱给妈妈治病”;《夺冠》里,何丽红从“为自己”跳到“为国家”跳。湛江人不空谈梦想,只认“跳一次就离目标近一点”。
湛江“向海而兴”,海既是资源,也是精神隐喻——浪越大,越要迎上去。《夺冠》里的跳水精神,就是湛江人面对生活的态度。
十五运会临近,全国目光聚焦广东、聚焦湛江。我想让读者知道:冠军不是“天选之子”,是浪里熬出来的“兵”。湛江的海教会我们:怕浪的人站不稳,敢跳的人才能乘浪。
2021年8月,全红婵夺冠的第二天,陈华清采访了她的启蒙教练郭艺(左)。 受访者供图
《南方》杂志:书中主角何丽红融合了多位冠军特质,教练、家人等配角也藏着“托举者”的影子。这种“群像塑造”是否刻意展现湛江跳水“不是一个人的辉煌,而是一代人的接力”?您认为这种集体精神,对即将征战十五运会的运动员有何启示?
陈华清:我采访过全红婵的教练、校长以及体育界的领导,他们告诉我一个事实:没有郑观志等前辈搭的台子,就难有今天的孩子的成功。这说明了,湛江跳水从不是“单点爆发”,而是“接力赛”。
《夺冠》主角何丽红融合了多位冠军特质,教练、家人、朋友以及社会各界等配角也藏着“托举者”的影子,共同构成了湛江跳水的坚实基石,为运动员们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严教练的原型,不是某个人,而是融合了众多基层教练的精神特质。他们可能一辈子没带出过世界冠军,但依然每天坚持训练。冠军是学生跳出来的,也是教练用肩膀扛出来的。书中的动物虎皮猫和红嘴鸥,隐喻那些沉默的陪伴者。
这种“群像塑造”不是刻意,而是真实地反映湛江跳水传统:从来不是一个人闪光,而是一群人托举一个人。
对于十五运会的运动员,我想说:站在跳台上,你从来不是一个人在作战。就像湛江的海,从不是一朵浪花在跳,是千万朵浪推着往前走。赢了,是所有人的荣光;难了,身后有一整个“跳水之乡”托着你。这种集体精神,比金牌更珍贵。
地域文化与文学表达
《南方》杂志:赤坎游泳棚的老跳板、迈合村的荔枝树……这些湛江元素不仅是场景,更像“会说话的图腾”。您是如何让这些地域符号与跳水健儿的成长、与城市的海洋基因深度绑定的?这种文学化的表达,是否让“跳水之乡”的文化名片更具感染力?
陈华清:老跳板、荔枝树……这些在《夺冠》里不只是场景,而是会呼吸的“文化图腾”,承载着湛江跳水的历史记忆。
创作时,我通过细腻描写,把这些地域符号与跳水健儿的成长紧密联结。比如,书中红嘴鸥追鱼的场景,其实是在说:湛江的跳水精神,就像这片海——看似温柔,实则暗流汹涌;看似孤独,实则万物共生。
写这些场景时,我想起一句话:“人是土地长出来的。”老跳台,是一代代运动员“起跳”的起点,每道痕迹都在说“从这里跳出去,就能看见更大的海”。
这些地域符号活了,“跳水之乡”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称号。当读者触摸到这些温度,就会明白:湛江的水,为什么能养出“水花精灵”。
湛江的水土,还妙在“刚柔相济”。海是野的,台风天能掀翻渔船;滩涂是软的,退潮后能爬出可爱的招潮蟹。这种“野”与“柔”,恰恰是跳水需要的,既要敢从10米台往下跳的“野劲”,又要压得住水花的“巧劲”。
在海里泡大的运动员,从小就懂“水的脾气”:什么时候该借力,什么时候该收力。这种“与水共生”的智慧,是内陆孩子很难天生具备的。就像书里写何丽红“在海里比憋气能赢过所有人”,这不是练出来的,是大海“教”她的。
《夺冠》通过这种文学化的表达,让“跳水之乡”的文化名片更具感染力,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湛江跳水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湛江地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气候温和,但四季并不分明,有人概括为“一年三季都是夏,偶有微凉似春秋”,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跳水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湛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社会底蕴,这些都为跳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到来之际,《夺冠》的出版为赛事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湛江跳水。
十五运会来了,当人们谈论湛江的跳水、游泳、帆船项目时,希望他们能想起:这里的孩子,是海浪“托”大的,是沙滩“练”强的。文学让“水上运动之城”有了更精彩的故事,有了更强大的文化力量。
2023年8月,陈华清到全红婵的母校湛江市体校体验生活,采访全红婵的妹妹全红桃(左)。 受访者供图
价值传递与未来展望
《南方》杂志:作为儿童文学,《夺冠》没有回避伤病、失利等挫折,却着重写“在浪花里站起”。您希望青少年读者从书中汲取怎样的成长力量?结合十五运会对年轻一代的激励,这种“拼搏教育”有何现实意义?
陈华清:我采访过一位老教练,他说:“没摔过的运动员,成不了冠军。”《夺冠》里,何丽红摔断过腿、何海霞因发育退出的故事,这些在现实中都是真实发生的。体育从不是童话,是“痛过还能笑”的勇气。
有人问我:“如果何丽红最后没夺冠,这本书还值得写吗?”我说:“值得!因为她每一次跳下去,都在战胜昨天的自己。真正的英雄,不是从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还能认出天空的方向。输了不可怕,怕了才可怕。就像湛江的渔民,谁没遇过风浪?但第二天照样摇着船出海。”
十五运会不只是“看谁拿金牌”,更是告诉年轻人:人生就像跳水,有完美入水,也有水花四溅,但只要敢再跳一次,就是赢家。“跟自己较劲”的劲儿,比金牌更珍贵。
我希望青少年读者从《夺冠》中汲取这种成长力量,明白在成长的道路上,挫折是常态,但只要不放弃,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这种“拼搏教育”对于年轻一代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当今社会,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学会坚强、勇敢,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夺冠》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情感,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2023年,湛江跳水学校的孩子们在训练中。陈华清拍摄。
《南方》杂志:从研讨会反响到城市文化传播,《夺冠》已超越文学本身成为“跳水精神的载体”。未来是否会继续以文学为桥,书写更多湛江体育故事或地域文化?比如围绕十五运会,是否有新的创作灵感?
陈华清:湛江的故事,写不完。我想写系列“体育少年志”,不单单是跳水,还有帆板、赛艇,那些在海上“追风浪”的孩子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里,有城市的过去,更有未来。
十五运会来了,这些孩子会站上更大的舞台,而文学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汗水、呐喊、甚至眼泪,变成这座城市的“精神档案”。
其实,文学和体育一样,都在记录“人如何超越自己”。最高的荣耀不是被记住,而是被延续。湛江的海还在涨潮退潮,孩子们还在跳台上起跳——只要这些故事在,这些故事有人写、有人读,这座城市的 “精气神”就永远鲜活。
有个孩子读完《夺冠》后,给我写了封信,托人给我。里面有一幅画——歪歪扭扭的跳台旁,她用稚嫩的笔迹写道:“陈老师,我比何丽红还怕高,但明天,我要去体校报名啦!”
我想,真正的“夺冠”,从来不是领奖台上的刹那辉煌,而是无数个像她这样的孩子,在合上书页后,终于鼓起勇气对自己说——我要起跳!
这封信,这幅画,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是我最骄傲的“夺冠”!当十五运会的号角吹响,湛江的海浪依旧翻涌,那些在浪里起跳的少年,将用一跃一落,把这座城市的精神写进更辽阔的海。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影子
【实习生】唐智寅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李晓霞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配资炒股公司,免费配资网站,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