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衬衫、牛仔裤,抱着吉他浪漫弹唱,上世纪80年代,成方圆给中国乐坛带来了清新的风。近日,64岁的成方圆在顺义大剧院上演《光影成歌》演唱会,依旧抱着吉他,唱着歌,不同的是,她还将自己在世界各地旅行、徒步时捕捉的风景与人文景观化作影像,和观众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成方圆说,“我没有停留在80年代。”
演奏员转型,开启歌坛清新之风
如果只用一个词,描述成方圆成就艺术人生的动力,那只有“热爱”。
1977年,17岁的成方圆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二胡专业。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涌动,吹来全新的音乐气息,港台流行音乐也悄然传入,在市民中流传。“上世纪70年代末,邓丽君的歌传入内地,我因为爱听就模仿她唱。”成方圆说,最初就是“唱着玩”,后来到了原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她也是在走廊里随口唱邓丽君的歌,被同事们发现了她的歌唱天赋。1980年,中央乐团派小分队出去演出,第一站到山东后,带队领导让成方圆登台唱歌,她拿着话筒就上了台,这成为她第一次在观众面前的正式登台。
站在台上还没张口,成方圆就发现,台下观众的表情已经写满了期待。“因为我是拿着话筒上台的,不是台上立着话筒唱,这意味着我不是传统的唱法,而是要唱流行歌了。”现在的观众可能无法理解,在当时,仅仅是拿着话筒唱歌的形式,就已经构成了巨大的冲击。至于那天登台唱的是什么,成方圆已经记不太清了,她只记得观众根本不让她下台,唱完一首再唱一首,现场无比轰动,“什么类型的歌都唱,有中文的有英文的,会什么唱什么。”
这次演出让成方圆在圈内变得小有名气,后来,她把自己的歌录成磁带,在朋友间流传分享。没想到,一盘她自己用录音机随意录制的磁带,辗转着被著名歌唱家、时任东方歌舞团团领导的王昆听到,王昆找到成方圆问她,“你想来我们团唱歌吗?”成方圆不假思索地回答“愿意”。1981年,成方圆成为了东方歌舞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前身)的一名歌唱演员,开启了她的艺术生涯。
“我当时没想那么多,感觉就是从一个单位调去了另一个单位。”成方圆说,当年,流行音乐虽然被很多观众喜欢,但仍被视作“靡靡之音”“不能登大雅之堂”,也有人评价她,“一个拉二胡的没学过一天声乐就去唱歌,还唱流行歌,实在歪门邪道。”“好在当时的我还年轻,无所畏惧。”几十年后的今天,成方圆坦言,“如果是现在的我可能会感受到压力,但当时的我想法很简单,就是我能唱歌了。”
自弹自唱,成一代“文艺女神”
到东方歌舞团之后,成方圆在王昆的鼓励下学吉他、学外语,以歌手的身份登台演出,同时收到了大量录专辑的邀约,还演唱了《虾球传》等影视剧的主题曲。用现在的话说,她“出道即巅峰”。
白衬衫、牛仔裤,怀抱一把吉他,这是成方圆给几代中国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也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一道鲜明印迹。“我记得很清楚,我买第一把吉他花了37块钱,而我到东方歌舞团第一个月的工资是42块5毛。”成方圆笑着回忆,花一个月工资的90%买了吉他后,她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学习和练习,当年学二胡时被磨破、出茧子的手指,学吉他时又一次被磨破,形成了新的茧子。
由此,成方圆开创了内地女歌手自弹自唱的先河。听到喜欢的流行歌曲,她迅速把谱子“扒”下来,练习后就能唱给观众听。有一次给小学生演出时,成方圆忽然想唱一首适合他们听的歌,她抱着吉他走上台说,“同学们,我最近学了一首新歌,你们听听看喜不喜欢。”
紧接着,“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轻盈旋律流淌而出,瞬间打动了台下的小学生们,听到活泼风趣的歌词,他们还“咯咯”笑了起来。“我当初听台湾校园歌曲时,觉得罗大佑的《童年》非常有趣,朗朗上口,歌词清新。”成方圆相信这首歌一定能得到观众的喜欢,1985年前后,《童年》被成方圆录制在专辑中,迅速传遍全国。
当时的成方圆,已是全国观众心中的“文艺女神”,她的歌声和她的形象一样清新与亲切。198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成方圆一人唱了三首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追求》《我多想》让春晚的流行歌曲热度一再提高。随后几年间,成方圆囊括“金唱片奖”“最受欢迎的歌手奖”等多种奖项,1994年,她举办自己的个人独唱音乐会,于北京保利剧院连开三场,在歌坛的风光一时无两。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当时的年代,我的成功水到渠成,这是我的幸运。”回味当年的自己,成方圆十分谦虚,“我最幸运的是这么多年来我做的是自己最热爱的事,还获得了成绩,在我最辉煌的时候赢得那么多观众的喜欢。”
推出《音乐之声》,转身音乐剧拓荒人
上世纪90年代,当所有人以为成方圆会停留在流行歌手的光环中时,她却再度转身。1995年她飞往美国,一头扎进百老汇与外百老汇大小剧场中,没想到,这让成方圆在中国音乐剧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在美国,成方圆每天都“泡”在剧场里,看经典的音乐剧作品,也看前卫的、时尚的实验剧目,新奇的演出形式不断刷新她对演出样态的理解。1997年回到国内,在国人尚分不清什么是“音乐剧”“歌剧”“歌舞剧”“轻歌剧”的时候,她开始策划创排《音乐之声》,而这,后来成为中国第一部商业音乐剧。
既担任制作人又是主演,成方圆开始了音乐剧的拓荒。从招募演员,面试《音乐之声》中不同年龄段的小演员,到排练、制作剧目,成方圆全程“上阵”;小到从国外购买音乐剧用的头戴式麦克风,大到自掏腰包填补制作费的缺口,她一路摸爬滚打,用她的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1998年,《音乐之声》正式在京上演,一票难求,后来又受邀登台上海,再次引发轰动,成为很多中国人接触的第一部百老汇音乐剧。
“当时我们不懂得运营,小演员们也要上学,我们就没有继续巡演。”成方圆说,《音乐之声》只演了十来场就叫停确实有些遗憾,但现在想来,《哆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歌曲自此在国内不胫而走;观众也会津津乐道,当年在剧中饰演“大女儿”的演员,已成为如今的知名演员陈数,“观众还记得这些,我也成就了自己的音乐剧梦想,此生足矣,夫复何求。”她轻叹道。
虽然没有继续从事音乐剧的演出和制作,但这份热爱始终在成方圆心里。近30年过去,音乐剧已成为剧场演出中最热门的品类之一,引进剧目、原创剧目在北京各大剧场轮番上演,成方圆也是忠实观众。今年,音乐剧《日落大道》《雨中曲》到访北京艺术中心,成方圆都在现场观看;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近几年上演《摇滚莫扎特》等热门法语音乐剧时,她也曾前往,目睹当今年轻观众对音乐剧的追捧与热爱,成方圆饶有兴味地感受时代留下的痕迹。
音乐步履未停,巡演中享受人生
成方圆总是很谦虚地说,能被观众喜爱是她的幸运,但她很少明言自己在幕后的努力。事实上,正是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拓宽音乐视野,提升演唱水平,才是她在今天还能登台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的坚实底气。
多年来,成方圆始终在探索不同音乐类型的脉络与分支,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乃至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都成为她的研究对象。她深深地迷上了爵士乐,在自由的律动、乐手的即兴中沉醉不已。2021年,北京国际音乐节邀请成方圆在三里屯红馆上演“拉美狂欢”音乐会,玩转拉丁、爵士与蓝调。2024年,成方圆带着爵士乐队登台国家大剧院的台湖爵士音乐节。这几场演出的成功,重新勾起了她的登台瘾。
或许是年龄的变化、阅历的增长,让她更加气定神闲,也更加悠游自在,年逾六十的成方圆越发享受舞台。近两年来,成方圆以每年至少两场的频率在北京演出,并多次前往外地演出。北京遍地开花的大小剧场为她提供更多灵感,有一次看演出时,成方圆发现了五棵松万达广场中的五棵松·爱乐汇艺术空间,便上去自报家门,询问场地;深扎在居民社区的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让她感叹北京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完备;还有刚刚演出的顺义大剧院,都留下了成方圆弹唱的身影。
“我的音乐气质更适合剧场,十几年前我在北京找中型剧场演出时还觉得不容易,现在北京的剧场太多了,每个区自己的文化馆都有剧场,商圈、文化地标也有,文化气氛太浓厚了。”无论是石景山还是通州,是海淀还是朝阳,成方圆对考察过的多个剧场如数家珍,心中也在勾勒着未来的不同演出现场。
成方圆的个人音乐会,融合了演奏、弹唱和个人摄影作品,是充满成方圆气质的艺术分享会。演出中,成方圆唱当年的“回忆杀”,也唱近些年的“心头好”;唱《当你老了》《贝加尔湖畔》,也唱自己创作的《传奇卡帕》《思念成殇》。弹唱时,舞台背后会投放她的摄影作品,那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她走遍世界各地拍摄的照片。成方圆还热爱徒步多年,唱歌间隙,她也会“小得意”地跟观众分享,自己这个年纪也能一天走上29公里。观众会跟着她的旅途故事开怀一笑,也会因为她写给母亲的歌湿了眼眶。“用我的音乐让你微醺,用我的相机带你流浪。”这是成方圆与当今观众的诗意约定。
如果说几十年前,成方圆在事业高潮时享受掌声,现在的她就是在享受人生。音乐、摄影、徒步,是成方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风格不断拓展更新,生活也因摄影和徒步更加丰盈多彩,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没有停留在80年代。”
记者:韩轩
配资炒股公司,免费配资网站,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