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许仲琳创作的《封神演义》是一部风靡一时的神话小说,它以周朝兴起与商朝灭亡为背景,演绎了一个惊心动魄、充满神魔斗争的传奇故事。小说中,姬昌、姬发、姜尚等人物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通过这部作品传遍大江南北,至今仍在人们口耳相传。同时,这部小说也让世人对那段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故事发生在商周更替的历史大背景下,描绘了神魔之间的较量,展示了两教的相互斗争以及周朝兴起、商朝灭亡的历史画卷。小说中的商周之争被赋予了特殊的天命观念,“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这一观念贯穿始终,成为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线索。最后,姜尚不仅帮助周朝成功地吞并了商朝的势力,还远赴灵台,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封神大典。尽管小说中的封神大典包括了365位人神,这在现实中并没有发生,但在封建社会中,奖功封赏、分封领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小说的结局无疑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
展开剩余81%虽然《封神演义》包含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情节,但它所呈现的社会背景与历史现实相距甚远,毕竟它的创作发生在明朝,而明朝与商周时代之间已有两千多年。然而,从某种程度上看,这部小说的主旨与结局却真实反映了周朝在历史上开创天命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历史进程。周朝不仅是华夏历史上第三个王朝,更是第一个确立天命观和分封制度的朝代。
首先,周朝开创了“天命”说。周人一直认为他们取代商朝是得到了上天的指令,这一观念既激励了周人的士气,又帮助他们赢得了天下的认可。为了进一步加强周朝的合法性,周朝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子”,意指“天之子”,其地位甚至高于诸神。为了与商朝有所区分,周朝还逐步贬低“帝”这一称号,强化“王”的地位,最终自称为“王”。
当武王姬发打败商朝后,他站在高山上俯瞰着朝歌的废墟,看着商朝的鹿台在火光中化为一片废墟,他感慨万分,对弟弟姬旦说道:“母亲太姒曾梦见商朝被妖魔占据,外祖父帝乙命我去剪除这股邪恶的力量。商朝虽然由上天建立,却背弃了天命,终于遭遇了今天的灭亡,真是令人惋惜。”这种天命观念随着周朝的建立,在姬旦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周朝治国安邦的根本政治法理,并成为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的“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观念。这个观念在五百多年后,也获得了孔子的认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其次,周朝开创了分封制度,“封建”二字正是“分封建国”的缩写。从字面上看,周朝的建立,特别是其将功臣和王族成员分封为诸侯,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开端。
新朝代的建立,如何处理新旧朝代交替过程中战功显赫的将领和原有领土的分配,关系着王朝的稳定与发展。而与夏朝的灭亡不同,周朝取代商朝时,虽然打击了商朝的核心势力,但并未彻底消除殷商在各地的残余势力。为了巩固对土地的控制,确保周朝政权的稳定,周武王和周公旦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分封。周初的分封制度设立了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其中最高的公爵封了八个,涵盖了黄帝、炎帝、尧、舜等上古圣贤以及夏商的部分后代和周武王的亲叔。
姜尚,作为周朝兴起与商朝灭亡的关键人物,当然得到了丰厚的封赏。他不仅辅佐文王姬昌巩固了周朝的根基,还帮助武王打败纣王,攻占朝歌,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姜尚被封为齐侯,建立了齐国,并拥有了专征专伐的权力,成为东部诸侯的首领。为了彰显其灭商的卓越贡献,姜尚的大儿子继承了齐侯的爵位,二儿子则被封为纪侯,姜尚一门成了当时的贵族世家,荣誉与历史对他的认可,也让他的人生迎来了辉煌的终章。
周武王在分封天下时,共立了七十一国,其中姬发的兄弟占了十五个,其他姬姓王族占了近四十个。著名的诸侯如封于鲁的周公姬旦、封于燕的召公姬奭、封于毕的毕公姬高等,都被分封在全国的重要地区,以确保周朝的稳定统治。
为了安抚殷商遗民,周武王采纳周公姬旦的建议,采取了“以殷治殷”的策略,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的统治者,以控制殷民的情绪。同时,周武王还派遣三弟姬鲜(管叔)、五弟姬度(蔡叔)、八弟姬处(霍叔)分别在殷的北、南、东方向建立管、蔡、霍三国,确保了武庚的行动受到严密监控,这一策略被称为周初的“三监”政策。
然而,天命似乎在此时召唤武王完成他的使命,姬发在成功地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后去世,由年仅十一岁的儿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由于成王年幼,周公姬旦代为辅政,这时周朝的基础仍未稳固,随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
殷商遗民在武庚的领导下起义,三监则怀疑周公姬旦欲图篡位,局势一度紧张。此时,姬旦决定亲自带兵东征,调遣姜尚前往齐国负责东部边疆的安定。同时,他还派遣了其他将领,向鲁国、燕国等地派遣军队,以确保周朝的统治不受威胁。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公司,免费配资网站,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